不只是大聲!淺談Mastering!聲音工業的最後一道把關!

VU1  

圖/VU表(來源Google)

圖文/游士昕 Ted Yu

想先跟大家說聲謝謝,上次寫完淺談混音的文章之後,受到不管是業界資深前輩老師或者是對聲音感興趣的各位音樂同好的注意或討論;士昕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文字都是自己親自一筆一筆打的,是從接觸數位音樂至今的一些經驗與於倫敦求學時期的接觸,而創立這個部落格的用意是希望多推廣與宣傳聲音工程的重要性;非常歡迎大家留言或者是分享文章討論以供教學相長喔!!(但是請尊重智慧財產權,附註文章來源啦~謝謝!)

 

你看過上一篇,基礎介紹數位混音工程了嗎?點我去看~淺談數位混音工程 !

在開始聊Mastering時,我一直在想,若是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描述Mastering,該怎麼解釋呢?然後想來想去我覺得這句話很貼切:

“Mastering is the last creative step in audio production.”

「母帶後期製作是對於音樂製作裡的最後一個發揮創意的關卡。」

Mastering 算是一個很新的技術,可以追朔回早期1948年 Ampex 釋出了 The model 200 的盤帶錄音機時,當時對於聲音工程來說其實沒分那麼細緻所謂母帶製作工程師或混音師。而跟隨著音樂科技的不斷進步,音樂家的演出方式與器材也慢慢有了改變,音樂製作的硬體與軟體也有了許多新的發明與改進,對於聲音作業的要求漸漸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與方向,漸漸的後期母帶製作 Mastering 就凸顯跳躍出來了,而一路走來,對於Mastering 一直想要追求的事情就是:

 

1. 能夠擁有更棒的聲音表現

2. 能夠給予一般聽眾更多的衝擊(關於這點,絕對不只是聽起來較大聲而以!

3. 能夠更直接的傳遞製作人或者歌手最一開始想要對於這首曲子的詮釋

 

美國著名 Gateway Mastering Studio 的母帶後期製作工程師Bob Ludwig曾說過:

“Mastering is the technical and creative act of balancing, equalizing and enhancing, analogue or digital tapes so that the finished product will have attained the maximum music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open market.”

「為了保持最終聲音在音樂市場上的競爭力與最終音樂的品項,Mastering是一個掌握聲音均衡與創造加強聲音品質的藝術。」

(Ted 不負責任翻譯。)

 bob_ludwig_1  

圖/Bob Ludwig(來源Gateway Mastering website)

除此之外,英國著名的 Abbey Road 錄音室(也就是知名的披頭四樂隊當時所錄製音樂的錄音室)的母帶後期製作工程師 Chris Blair 也曾說過:

“Mastering is the moment for putting the final polish on to an album or single. The last opportunity to make sure that everything fits together seamlessly and that the sound does not vary from track to track.”

「不管對於單曲或者是專輯而言,Mastering都是最後一個將聲音再潤飾的機會;而這也是最後一個機會用以確保整張專輯與曲子的一切;像是是否沒有什麼聲音的問題,每一首曲子與曲子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或者意外。」

(Ted不負責任翻譯。)

A-336941-1357905496-6340.jpeg  

圖/Chris Blair(來源Google)

題外話一下,但是Ted個人最喜歡的Mastering engineer是美國知名 Sterling sound studio 的 Ted Jensen,之後再來寫篇文章介紹他一下嘻嘻!

 

 

那Mixing混音與Mastering母帶後期製作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呢?

 

最直白簡單的說,混音通常就是處理剛錄音完的專案。

因此一個專案檔裡的聲音軌道數可能是數百軌,混音師要處理的事通常為思考每一個樂器軌道之間的聲音平衡與是否要使用效果器去處理聲音音訊、是否要單獨將某些聲音去過特別的硬體機器… 諸如此類的問題。

在思考上,Mixing engineer 思考的是怎麼講這麼多的軌道的聲音彼此處理的完洽,整首曲子的起承轉合該怎麼表現出來,怎麼將一個 Rough mix 處理的適合成製作人所想要的方向,也是適合這首曲子的本身聲音。

PTHDNativeTest  

圖/於Avid Pro Tools HD處理Mixing時的畫面(來源Google

而在處理Mastering母帶時,專案檔裡通常只有整個混音專案檔所輸出的L與R(左聲道與右聲道)

在思考上,Mastering engineer 思考的是整個聲音力度與空間的表現,還有延續混音師與歌手所想表達詮釋的方向,加以強化。

Image-3  

圖/於Avid Pro Tools HD處理Mastering時的畫面(來源Google


其實執行Mastering的軟體非常多,Avid Pro Tools當然絕對可以拿來處理母帶,但是在許多世界知名的 Mastering studio 裡其實也還有用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專業軟體在處理 Mastering 。
像是Pyramix, SADiE, waveburner, wavelab... 等軟體。但是因為Ted只會用Pro Tools...(Avid的走狗無誤)所以其它軟體的部份可能之後再尋覓高就幫忙平衡音訊實驗室來寫分享文章~^^”

 

pyramix__project sadie5-screen-shot
圖/Pyramix9(來源Google 圖/SADiE (來源Google)
screen-shot-2011-10-20-at-2-33-23-pm   wavelab4figure1  
圖/Waveburner (來源Google) 圖/ Wavelab (來源Google)

 

而一個好的Mastering基本上會有四個終極目標:

Relative level balancing between songs 關於一整張專輯裡每首曲子的音量平衡大小

當我們在播放同一張CD時,儘管整張專輯裡面也許有著超過2種以上的曲風,但每首歌曲的音量大小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並不會因為結束了這首曲子跳換至下首曲子時,出現所謂的音量斷層。

當聽眾常會因為切換至不同歌曲時,需要手動去調大聲我們的喇叭系統或者切小聲點,這就是因為每首曲子是交由不同的母帶後期製作工程師的處理,每個Mastering engineer有著不同的習慣與工作模式所造就的不一樣音量水平標準的原因,因此在母帶送去CD壓片之前 Mastering engineer 必須確定好每一首歌曲的音量水平大小是差不多的,才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Dynamic level 動態音量大小

音量大小,一直就都是Mastering最大的爭議;讓我想起Ted在英國攻讀音樂科技研究所時,曾經在某門聲音設計的課堂上準備要上台報告一篇對於 Dream Theater 樂團這 25 年以來的 Mastering 差異研究時,當時一位負責聲音設計的教授看到我的Power Point封面寫著 The Impact of Mastering(我把它翻譯成進擊的母帶後期製作Orz...)直接當著全系所有外國人面前很大聲的說了一聲:喔,增大音量喔?(這是個蠻有趣的經驗,之後再來分享我當次的Mastering 研究內容結果。)

其實這不算是錯誤,只不過我比較想把他說為這是一種誤會;普遍大眾或者許多音樂人也是有一點誤解了Mastering 增大音量的真正含意。

增大音量(或者說提高整體的動態水平較為恰當)本來就是 Mastering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只不過 Mastering 增加音量方式才是整個最困難也最有學問的一個地方,絕對不僅只是把「聲音調大聲一點」而已。

舉例來說,下圖中的黑線是原先的聲音波形,而左圖是一個好的Mastering engineer該執行的提高整體動態水平音量(甚至最高處的聲音波形是沒有影響,只影響或提高小型的聲音波形):在這種狀況之下整首曲子即便是提高了整體音量,但還是能夠保持著相同的動態呼吸;相對的在右邊的狀況下,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 Mastering 增大音量方式,右邊的狀況比較像是為了增強整個聲音波形的音量而強迫增大波形與音量,這種方式會造成聲音的細節全數消失

(註解:音量均化是指選擇了這段聲音波形,而電腦會將這聲音波形裡的最大最高值當作標準,一起放大其他較低音量的聲音區塊。)

 未命名-1-02-02  

圖/ Mastering的動態水平比較圖, Photo by Ted Yu

小附注:(這邊比較深入,之後再特別寫篇Compressor文章時多加以介紹。)

Compressor 壓縮器是在處理聲音工程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器材與關鍵,而Compressor 其實是有分 Downward compression 和 Upward compression

而其實並不是那麼的多 Compressor 擁有 upword 的功能,因此這也是一個造成 Mastering 難度變高與有趣的地方。

 

Downward compression2000px-Upward_compression.svg
圖/Downward compression(來源Google)                          圖/Upward compression(來源Google

 

喔對了!還有一個可能造成了提高整體的動態水平為 Mastering 困難的原因之一,要是今天所面臨的一首曲子,它的主歌與副歌動態差異過大,甚至於它還有分第三章節第四章節,而每一章節的動態差異可能都極大(A 段超級安靜,B 段超級吵鬧,C 段卻是完全不同曲風風格的樂器演奏,D 段卻又是非常活潑不同於 B 段的吵鬧)(舉例說,前衛金屬擁有非常多這種情況的發生)而這種狀況之下的動態調整就又是完全另外一門課題與學問了。

  

Equalization (Clarity) 聲音的均衡(清晰度)

其實在好的混音師處裡之下,基本上一些聲音的均衡問題已經在上一道關卡混音當中已經被處理過了。

但是難免有時候會發生些許狀況是,錄音師可能因為案子太多,長時間聆聽一個混音專案又加上時間太過於匆忙,造曾些許問題發生(遺漏了那些頻率、或者造成了某些 Out of phase, FACE 相位的問題、或者是聲音在最終輸出時overpush 過多了某些頻率...等問題)這時候在聲音工程的最後一道關卡,Mastering engineer 就該跳出來好好的再潤飾或修飾一下聲音的均衡度了。

而因為通常在執行 Mastering 的監聽喇叭最少都會是3 way 三音路的監聽喇叭(下次再來寫篇文章介紹一下監聽喇叭......)因此更能夠聽到更細緻的聲音頻率線,再透過於 EQ 來拆開或彌補聲音的音場相位的問題、頻率打架的問題、增強聲音的特色... 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Song sequence editing (Compatibility) 曲目的編輯(歌曲的相容性)

因為現今數位化時代的流通,聲訊擁有太多的出口與方式,在 Mastering 階段該被注意到的重要問題就是:市場相容性。

Mastering engineers 應該要了解並認識自己在於市場的地位以及每一個案子應該要輸出導向的位置;今天這張專輯的市場主要是在於哪個部分?傳統CD市場?黑膠唱片收藏?線上音樂串流?數位音樂專輯?相容性是必須在此階段考慮到的問題。既然提到了相容性,來簡單聊聊當一個 Mastering engineer 基本上會先考慮到應該要往哪方向製作:

CD:這應該在短期內還算是全世界唱片產業的主流標準。

DVD 或 Blue-ray DVD:如果今天這個聲音處理是多聲道音訊或者是搭配影像的專案檔。 

SACD:Sony之前所研發出來的超級CD,Super Audio CD 擁有非常高的 Sample rate 和環繞聲效的支援,可惜的是市場流通率依舊不高。

Vinyl:黑膠,在數位化音訊過於橫行的年代,這幾年黑膠反到有不斷慢慢上升的跡象。

Digital file:數位檔案,因為近幾年音樂串流與數位專輯的概念太過於興盛,導致不管是Mp3或者這些相關數位檔案,還會連帶的考慮到檔案大小與方便傳遞運輸。

(下次再來寫篇文章介紹各種相關知名的聲音檔案類型與使用地方好了…… 我會努力擠乳溝的!!)

 

我們來聽聽 Ted 的實際案例,Mixing 與 Mastering 處理完的差異

10171754_578870552226270_7995707893502347848_n  

樂團:Natural Outcome Band  (點此去它們的粉絲團)

錄音、混音錄音室:D.A.P. Studio

母帶後期製作錄音室:SSR London studio

錄音、混音、母帶後期製作/游士昕 Ted Yu

上海姑娘(Mixing version)

  

上海姑娘(Mastering version)

    

 

(強烈建議使用較高水準之耳機或者監聽喇叭聆聽,才方便聽出曲目的動態與音場。)

 

 

那為什麼普遍都認為Mastering都只是大聲而以呢?

Loudness war「音量戰爭」是一個近十年二十年以來最常被與Mastering畫上等號的一個名詞。

上篇淺談混音的文章裡有提及,在一般的聆聽經驗當中顯示,中頻率是人耳最容易忽略的一個聲音頻率;而當將整體音量拉大時,人耳會自動產生低頻與高頻增加的印象,進而導致「喔,這聲音好像比較滿耶,這音樂聽起來比較好聽喔!」的錯覺。

而當日久生情以後(疑?)當觀眾習慣了大音量的音訊,轉而去聽小音訊時,會自然覺得低頻率與高頻率怎麼聽不見?(但其實應該要反過來思考,觀眾可以將音量旋鈕拉大,仔細去聽高中低頻各自的表現,與整體音訊的動態呼吸。)然而客戶都要求 Mastering 壓大音量,不能夠輸人!

「聲音小,好像就先輸了第一步。」

這錯誤的觀念在全世界才慢慢的被植入客戶與聽眾的心中,我們可以看下圖,從 1985 年至 2010 年,Mastering於這25年在音量上改變,造就了現今 Loudness Wars 音量戰爭這名詞。

6960369151_f449d37678_b  

 圖/Loudness war chat between 1985 and 2010(來源Google)    

 

呼… 其實Mastering的學問真的是非常深阿(揮汗)今天先大概講述一些 Mastering 與 Mixing 的不同與基本介紹,下次再來寫一些 Mastering 操作與常使用的硬體(Fairchild 670, Chandler LTD2, STC-8, Pendulum ES-8... 等)軟體Plug-ins(Pro Q, Sonnox Inflator, SSL Comp, Brainworx V2... 等)的相關介紹!

 (想寫的文章好多…………時間就跟我沒有乳溝一樣好難擠………有豐胸丸可以吃嗎……………)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簡單的大略介紹與宣導,Mastering真的不止是音量變大聲而以!

 

redyafrians-2246982  

 

 

 <重要公告>

  你喜歡平衡音訊實驗室的繁體中文介紹文章嗎?

  現在你可以直接擁有更詳細更具系統化的書輯整理,藉此來表示你對平衡音訊實驗室的支持!「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 The Audio Mixing and Production7/22~7/28博客來預夠,7/29正式出版上架! 

  混音,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點我連結博客來購買網址> 

book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游士昕Ted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