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階段的 Compressor 與混音階段的 Compressor

tumblr_mdpoij5TmT1r7l28fo5_12803

圖文/游士昕 Ted Yu 

  如果你還是不懂 Compressor 和 EQ 是什麼的話,請花些時間閱讀一下之前的 舊文章 囉!今天要來聊些 Compressor 在錄音階段與後製階段的「概念」,當一層一層概念堆疊起來之後才能夠繼續接著談依照不一樣音樂風格與樂器的走向「方式」。(之後當然也會聊錄音階段的 EQ 與混音階段的 EQ 設置,但士昕只有一個人分身乏術,我會加油的! 

  一樣的,要是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 的文章讓你閱讀的很愉快,就希望各位讀者也能幫幫忙點個讚分享一下,甚至到粉絲團留言打打氣。寫聲音的部落格終究不像是美妝美女美食美景的部落格一樣,我還是會努力寫的......

BAL-02  


錄音階段的 Compressor

Dynamic range動態範圍

  首先,談論 Compressor 時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在談論 Dynamic 動態,因此不厭其煩在開始談論一切前還是需要來聊一下 Dynamic range 動態範圍,它意旨一段聲音訊號當中你所取得的最低訊號與最大訊號之間的差異。 

  不同曲風的音樂與樂器演奏有著極為差異的動態範圍,舉例來說,古典樂與爵士樂正因為情緒的起伏與細節諸多,如果又遇見的是一位藝技高超的老師演奏,可能有非常多的小技巧與細節是需要非常仔細聆聽的,因此它的動態範圍有可能能像下圖黑線一樣,是如此的廣闊;而又以 POP 或 Punk 歌曲來說,正因為它的音樂曲風就是非常鮮明與活耀,因此有可能就如同下圖紅線一般,不需要極安靜的聆聽,就可以捕捉到動態的全盤範圍。(士昕並不是意旨此類曲風未擁有細節,只是單純以此形容,畢竟爵士樂與古典樂兩者是以細節為出名的。)之前在歐洲與一位前輩老師一同處理一首電音曲子時,也遇到了此問題,該首電音有太大的動態差異,因此需要特別將不同段落分段處理動態範圍的控制,此狀況也發生在許多前衛歌曲裡,對!我在罵我的愛團 Dream Theater!

Dynamic range-02

圖/Dynamic range 

  因此整體來說,不管是黑線紅線或綠線意旨的意思為不同曲風有著不同的 Dynamic range 動態範圍,而 掌控好各自的動態範圍正是 Compressor 的工作困難與精華的地方。

  今天的主題談論錄音階段的 Compressor 與混音階段的 Compressor ,我們需要先來瞭解一些東西,第一個就是 Noise floor 底噪聲。

Noise floor 底噪聲

  在生活當中,不管是播放機器或者是環境總有許多 Noise floor 底層噪音(以下簡稱底噪)圍繞著。

  一般消費聆聽者在聲音的聆聽上,最少會受到三樣底噪影響著聆聽聲音的動態範圍:撥放器材的底噪、室內環境的底噪、室外環境的底噪。以下圖為例子,在這樣的狀況下消費者只能夠聽到藍色線底噪上方的動態範圍音訊,下方動態範圍內的音訊就容易被壓蓋與忽略了。

Dynamic range-03

圖/Noise floor 

  其實這比較算是在消費者聆聽的階段,對於動態聲訊捕捉因為底噪聲影響損失的問題,實際上來說並不是太牽扯到製作層面的問題。

  但是!在早期盤帶錄音時期的製作端,除非是特殊設計的寬輪設計或者是經過高速設計的機子等特殊情況,才能夠盡量拉大 Dynamic range,否則盤帶可接受的 Dynamic range 約為 60dB 左右。而麻煩的是,盤帶錄音絕對會面臨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 Tape hiss 磁帶雜聲,因此早期在錄音階段時聲音工程師會希望在容許的範圍內盡量閃避掉 Tape hiss。

 

錄音階段的Compressor與混音階段的Compressor-05

 

圖/Tape hiss and Tape dynamic range  

Studer-A-827

   消除 Tape hiss 的方式有很多,透過於更換磁帶的種類或透過額外系統進行削減都可以改善情況,但在此提及這點的原因,就是常有聲音工程師使用另外一種處理方式:使用 Compressor 將整體聲訊處理在容許範圍的 Dynamic range 裡再錄製,以供閃躲掉不必要的雜訊。

影片/一個故意放大很大聲的 Tape hiss 試聽。

  換句話說「當已經錄製進去帶子後再來處理的壓縮動作,是會連同磁帶的底噪一同放大縮小的。」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在錄音先前就控制好動態訊號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相較於現今可不斷進行修改的數位錄音,早期的盤帶錄音真的是需要更多的經驗輔佐,是真大師阿!(現在許多人都以為會按 3 就叫做錄音師,有了台錄音介面與麥克風就叫做錄音室,其實這真的不是一個好的觀念阿!!!嗚嗚嗚嗚!!!)

original

圖/Keypad 3  (在現今數位時代常被認為只要會點3就是錄音師.....)

  即便還是有許多方式在錄音階段就可以降低雜音,像是使用 Gate 或是或者透過於挑選指向性或是不同麥克風躲避等方式,但使用 Compressor 來避免 Tape hiss 的方式還是廣受許多錄音師的青睞。(有趣的事是,現今因為數位錄音實在是太乾淨了!反而有人認為 Tape hiss 那樣的聲音非常的有個性與特色… 而且帶子的溫暖感,是冰冷冷的數位科技無法詮釋的,這真的是時代演進而產生的觀感吧哈哈!) 

maxresdefault  

圖/Abbey Road Studio 與 Waves 公司所合力出版的 J37 Tape plug-in

  現今數位時代所擁有的通常都是極乾淨的數位錄音了,但是避免放大雜訊的概念也悄悄的隨著時間被帶進來數位錄音的概念當中。除此之外,在錄音階段使用 Compressor 還有著另外一個較常見的原因與理由:Cliping 破音。在數位化時代裡的 dBFS 最大容許值為 0 ,當聲音訊號超越這個數值後將產生所謂的 Cliping 破音。在數位化程序當中的失真 Clip 是無可救藥的災難,幾乎無法救回的。因此使用 Compressor 來控管輸入訊號,就成為非常實用的一個工具。

錄音階段的Compressor與混音階段的Compressor-07

圖/Digital Cliping  

  除非錄音師本身就極為自信知道自己需要錄製什麼樣特色的聲音,否則一般在錄音前階段所使用的 Compressor 還是「保護聲音訊號不破」、「盡量保持聲音的原狀,避免在錄音時就把聲音壓壞了」為第一優先考量,否則當後續還需要多一道工的處理時,在聲音工程當中又會無形變成以加法在做事,不見得會是好事。

音量動態容許範圍

  在數位化時代裡的 Sampling 採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Bit depth 取樣位元裡不僅只是音質清晰度的紀錄,其實同時還代表了 音量動態容許範圍。

  1bit 在數位系統的採樣當中可容許的數值為 6 dB,以此類推,在 16bit 的工作環境下即擁有了 96dB 的動態容許範圍,24bit 的工作環境下即擁有 144dB 的動態容許範圍,低於此的聲音訊號將會默默的被埋沒。

錄音階段的Compressor與混音階段的Compressor-06

圖/The difference of bit depth   

附註:至於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這是經過一串的公式計算,我就不在此贅述,之後再特別撰寫相關文章,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此觀看。


混音階段的 Compressor

  錄音階段聲音工程師會使用 Compressor 來避免 Cliping 或者是相關動作的「防範」,而在混音階段聲音工程師所使用的 Compressor 則擁有更多的空間專注於「攻擊」。 

  整個混音階段的 Compressor 與錄音階段的 Compressor 有一個一致性非常高的重點,它們都是透過於處理聲音訊號(電流)的 Frequency density 頻率密度,來改變聲音訊號的本質,進而達到聲音工程師所想要的狀況。當整體聲訊如下圖左方時,原先實心黑色線條為原先的聲音訊號,經過虛線的壓縮轉變成更為紮實且集中的紅色線條後,再將整體紅色線條夠過 Gain 將它增益,即可輕易達到我們所想要的又飽滿又紮實的聲音感受,這也是最基礎的也最熟人知的 Compressor 訊號處理。

Dynamic range-04

 圖/How compressor works

  這邊你也許會說 Compressor 處理密度是非常好理解的,但是負責處理頻率的部份不是 EQ 嗎?怎麼 Compressor 也能夠處理頻率密度呢?

  以一個樂器來舉例,一般人所認為的一個單音,其實裡面又是由許多低中高頻率的單音與泛音所集結而成的「一個聲音」,更別說是一段樂句裡面所擁有的無限多種單音與泛音的組合了。

111

圖/Harmonic series on C note 

  在 EQ 當中,選擇某一個頻段加以使用 Q 值或各個技巧去改變該頻段的聲訊時,其實也在增加該頻段的能量,換句俗話:提高該頻段的音量大小。在處理不好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不相關的頻率也跟隨著能量改變等方式變異。但在於頻率密度上 Compressor 的使用,最大的差異就是所選擇的頻段可以依照聲音工程師所想要的頻率位置進行某程度的提升或衰減,這樣結果下其它頻段所牽連受到的影響遠小於 EQ 的處理,這也就是 Multi-band Compressor 實用並且更加聰明的地方。(但這個部份也是 EQ or Compressor 的巧妙所在,需要長時間經驗來評估與分析。)

 

screenshot_pro-mb_full@2x

圖/Fabfliter Pro-MB Multi-band Compressor 

  既然談到了 Compressor 的使用,就一定要不厭其煩的講解影響 Compressor 調整的關鍵: ADSR

ADSR-01

圖/ADSR 

  Attack 與 Release 決定了聲音訊號的收放快慢,而 Threshold 與 Ratio 則決定了什麼時候啟動影響聲音訊號的表現與改變多少,這四個操作,可以說是最關鍵影響 Compressor 的部份了。

  在操作上來說,透過於 Attack 的調整決定聲音訊號以怎麼樣的速度反應到聲音 Peak 的最高點,再進而調整 Release 決定聲音訊號的消失長度,並透過 Threshold 來決定啟動時機點與通過的壓縮比率,這就是一個基本的 Compressor 操作。(當然,不同品牌的 Compressor 還會有著不同的反應速度,下次再來聊聊此相關部分。)再此再舉例來說,當你調定了非常慢的 Attack,那整台 Compressor 的反應並不會這樣的快,這時整體聲音訊號低於 Threshold 的聲音訊號持續湧進,所產生的聲音差異就與強烈壓縮的狀況相差非常之遠了。

Attack and release-02  

圖/在數位化的錄音時代,方便的就是所有東西都能夠數字化與數據化,這圖不是一定,但可以是一個參考的依據。

  在使用 Compressor 實際上一個最常也最常被提到的方式:假設單純只是想要處理掉聲音訊號的 Peak ,因為它真的太過尖銳與不舒服,那將 Attack 設定的極快,這時候的狀況會使的聲音進到 Compressor 的速度加快,再將 Release 的速度也設置的非常快,當聲音進到 Peak 高點後便自動會有了些 Gain reduction 的效果,整段聲音訊號的高點與低點感受就會較為接近,聽起來連帶也會較舒服。(一般來說,士昕蠻習慣將 Release 的時間依照整個專案的速度,以音符的長度下去做操控,像是八分音符至全音符以上等長度,這樣的狀況下,更能夠讓整個聲音壓縮與歌曲進行得到一個更加匹配的感受。)

  再以小鼓為例,當今天想要小鼓的聲音持續長些,那這時後選擇將 Attack 放慢 Release 也跟著放慢,這時就可以得到一個響線很清晰的小鼓聲響;但如果假設今天想要一個是默默的藏在整首歌曲下方的小鼓,這時候調整一個非常快速的 Attack,再依照當下小鼓的 Tone 去調整 Release 通常可以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Backing vocal 其實也是以相同的方式進行調整,差別只是在於背景人聲還需要考量到歌曲的服貼性。) 


   畢竟此篇文章的主題為錄音階段所使用的 Compressor 與混音階段所使用的 Compressor 差異(雖然我好像扯了蠻多不相關的事....... 平衡音訊的讀者應該已經習慣了哈哈!)但話說回 Compressor 的使用其實是非常複雜與有深度的,此篇文章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介紹,真正在使用的時候還必須顧及到不同樂器、不同 Compressor 、不同樂句、不同狀況、不同曲風下所產生的情況,Compressor 可以說是整首混音當中最困難但也是最有趣最需要耗費心思的地方。

tumblr_mdpoij5TmT1r7l28fo5_12803  

  一樣的,如果你認為此篇文章對你而言有幫助到你,或者讓你閱讀愉快,請麻煩你幫忙到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 點個讚或幫忙轉貼文章給更多喜愛聲音的朋友,聲音工程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極深奧的學問,它需要被尊重與需要被瞭解。寫文章只是士昕想的到的一個方式,它實際上真的需要大家的推廣與幫忙才有可能! 

 

 BAL2-02  

 <重要公告>

  你喜歡平衡音訊實驗室的繁體中文介紹文章嗎?

  現在你可以直接擁有更詳細更具系統化的書輯整理,藉此來表示你對平衡音訊實驗室的支持!「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 The Audio Mixing and Production7/22~7/28博客來預夠,7/29正式出版上架! 

  混音,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點我連結博客來購買網址> 

book

 

延伸閱讀:

Dynamic control,瞭解你對於音訊在幹麻,是一個得到好聲音的鑰匙。 

先EQ?還是先Compressor? 

跳動活躍的聲音-Automation 

什麼是 Fixed Threshold Compressor? 

結束大音量人人有責!一定要瞭解的Loudness war音量戰爭。 

錄音工程的基礎,瞭解聲音訊號流程 Signal Flow!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arrow
arrow

    游士昕Ted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