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工程的基礎,瞭解聲音訊號流程 Signal Flow!
圖文/游士昕 Ted Yu
掌握整個聲音製作的硬體與軟體配置,清楚所有的聲音訊號的來龍去脈,這是錄音混音師必學的一堂課。
現今數位化時代因為數位音樂門檻降低、需求設備大幅減少、工作場地逐漸不受限制,導致許多人在還不夠清楚整個聲音訊號的 Patch 就開始處理後端的工作;這樣的狀況就好比一個人還沒學會走路就嘗試游泳與飛天,但當他回到路地後卻發現仍舊只能站在原地...... 這樣對於基礎的一切不夠熟練的問題,也連帶帶出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像是許多人認為錄音工作就是架設麥克風、混音工作就是坐在控台前推 Fader ,這可是大錯特錯。
其實單純就講解 Console 上的每一條 Channel Chain (Mixer 裡的每一軌軌道)由上而下從 Gain - > EQ - > Compresser -> Aux -> Fader 等設置,每個順序與階段都有之間的構成原因,瞭解這些設置都算是聲音工程的其中一部份。
一個好的聲音工程師若不能掌控聲音訊號的流向,後續程序再強再厲害都無妨。無意旨任何褒貶意思,士昕真的覺得這非常重要,而且這個觀念也極需要被建立,尤其在現今數位化時代。
圖/許多人認為錄音師與混音師只需要架設麥克風與在 Mixer 上推推桿,其實不然,聲音工程和其它學問藝術一樣,需要時間與毅力完成。from google
Signal Chain 和 Signal Flow 訊號鍊與訊號流程
聲波透過介質的傳送使的振膜共振,引起線圈作用產生磁量變化,轉變成聲音訊號進入 Singal Input (Mic / Line)(這兩者都是聲音訊號的輸入方式,但之間有著功率的差異),這是整個聲音工程的入口,當聲音訊號從入口進入後經過中繼站,最終再送到 Output 的程序就稱之為 Signal Chain 訊號鍊。然而,裡面的細節流程就稱之為 Signal Flow 訊號流程。
圖/一個最基礎的 Signal Chain, from google
這邊一定要順便 PO 一個之前在網路上流傳太好笑的 Modern Recording Chain 圖(老讀者應該很習慣士昕扯一扯就會扯到別的地方去XD),本圖指在音樂製作階段每個關卡都需要昂貴的器材,但在鍊的最終端,聽眾卻使用一般的耳機聆聽網路上的 MP3,諷刺整個現代數位音樂的產業鍊,非常無奈的有趣。
圖/Modern Recording, from google
Studio Signal Flow 錄音室訊號流程
由於現今 Digial Audio Workstation(DAW) 的興起,今天士昕主要 Focus 在數位錄音室裡的聲音訊號流程,並以 AD/DA 和 Hard Drive 硬碟為中心,將整個流程圖拆為 Recording Signal Flow 和 Monitoring Signal Flow 兩個階段,希望這樣能夠更利於讀者了解聲音在進入 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前的流向,還有最後輸出至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後的走向。
當然,一直以來聲音的世界裡很難有一個絕對。(好像在唱五月天生命有一種絕對。)
Signal Flow 會依照不同的音樂產業、不同的工作使用時機、不同的硬體設備與軟體內部連接, 都有著不同的串聯方式,並非固定不變。
舉例來說,外場成音技術與錄音室的聲音訊號流程就有差異,這是因為彼此之間該注重的目標與首要需求略有不同,也會導致彼此之間 Signal Flow 的差異。
幾個此訊號流程圖裡的小註解:
1. 相較於早期類比盤帶錄音,數位化時代的 Digital recording device 不如早期 Tape machine 的即時作業模式,只需考量磁帶長度足不足夠,因此當聲音訊號流到 Recording device 之後還需要寫入 Hard drive 硬碟當中。這個流程當中將產生所謂的 Latency 延遲時間差,這也容易影響相關後續作業,需特別注意。
圖/Tape machine, from google
談到 Latency 就讓我想拿出這張許久以前有這張照片流傳在網路上,解說著在 96 kHz 然後 64 buffer size 的狀況下不同的 USB、FireWire、PCIe 卡所造成的 Latency 延遲時間差,這也是不同品牌 AD/DA 昂貴的原因,蠻有趣的。(寫到這讓我想起我曾經說過,下次要特別來寫一篇 Buffer size 的文章。)
2016 / 01 / 08 更新
上圖的 Lantency 其實是幾年前的產物了,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已經有 Thunderbolt 這可怕的好用東西。
像是 Apogee Ensemble Thunderbolt 就是一台非常可怕的怪物,32buffer 的狀況下能夠達到 0.6ms,而 Avid HDX PCI 在 64buffer 的狀況下能夠達到 0.7ms
2. 在 Aux sends 設置當中的 Pre / Post fader 會連帶影響到 Sends 的聲音訊號,通常需要依照送出給 Headphone 或相關調整來決定 Pre / Post 的設置。舉例說,如果今天是外場需要額外送 Effects 選擇 Post 再回送等相關設置就會是其中之一的選擇,但其實這個沒有一定硬性規定怎麼設置。只是在錄音室的 Signal Flow 當中,不想要耳機受到聲音訊號被之後 Fader 的處理作用連帶影響,通常「大部份」會使用 Pre fader 。
影片/Pre Vs. Post Fader Sends
3. 擁有 Patchbay 的錄音室,聲音工程師可以自行決定整個聲音訊號的走向。Patchbay 擁有的權力與彈性非常的大,一般來說在大型的錄音室,會將 Patchbay 至少連接了四樣東西: Mic lines、Outboard gears、Console、Recording devices(當然,不管是原生的 Studio Signal Flow 或者是 Patchbay 都是依靠在錄音室有多少的設(ㄐㄧㄣ)備(ㄑㄧㄢˊ)而言。) 再者,Patchbay 的設計非常聰明,當混音師沒有要打破規則時,會直接對應為原先接線設計運作,非常方便。
4. 本文的 Studio Signal Flow 主要關注項目仍為 Recording Signal Flow 和 Monitoring Signal Flow 的概念流程圖,實際上還是會因不同 Console 與不同設備有些微差距。然而在 Mixing Signal Flow 或者是 Summing Signal Flow 等其餘相關階段,通常還可以依照需求有著不同的設置與注意事項。
圖/Neve 8816 summing box, from google
5. 將 UA Apollo 置入流程圖的原因是因為,這台實在太犯規了哈哈,它本身的 AD/DA 沒話說之外,考量到它另外的 Realtime UAD Plug-in processing 因此也將它擺在 Recoreding device 的位置。Signal Flow 真的必須依照自己現有的器材而設置,非一定。
圖/UA Apollo
不知道這篇文章好懂嗎?
一樣!要是你喜歡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 的文章,歡迎你到 FB 粉絲團 留言分享並點讚,將聲音的資訊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能夠喜歡聲音,尊重聲音喔!
<重要公告>
你喜歡平衡音訊實驗室的繁體中文介紹文章嗎?
現在你可以直接擁有更詳細更具系統化的書輯整理,藉此來表示你對平衡音訊實驗室的支持!「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 The Audio Mixing and Production」7/22~7/28博客來預夠,7/29正式出版上架!
混音,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延伸閱讀: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