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淺談數位混音工程

SAM_5268

圖/Neve studio at SSR London

圖、文/游士昕Ted Yu

 

在至今一般的流行音樂製作過程當中,不外乎是以下程序:

A&R(Artist and Repertoire)、詞曲創作(Song written)、撰寫歌譜(score written)、錄製DEMO(Demo)、風格決定(Style choosing)、編曲(Arrangement)、錄音(Audio production)、混音(Mixing)、母帶後期製作(Mastering)、壓片(Marketing)。

因此今天我們來稍微討論與瞭解一下,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在整個音樂製作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到底為何呢?

若我們將音樂製作舉例說是料理,當最終的音樂是一道完整可以上桌的菜,我們得到了很棒的食材(詞與曲)食譜(音樂編曲)料理方式(錄音工程),而混音師就是在處理這些步驟的合併,將這些食物調味、擺盤、加上一些混音師的創意(也許是再加一點鹽巴、加一點辣椒、在旁邊灑點香菜)、將食物除了味覺以外的東西,再另外加上香、色的視覺與觸覺的概念。

    SAM_5260  

圖/Neve美麗的糖果旋鈕

 

如何開始一個混音?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想分享一段我個人的小經驗;我曾親自聽英國著名的母帶後期製作師Jonathan Espinosa Minuesa說:「一個好的Mastering,有70%取決於前一個混音師的程度,而一個好的混音作品,又有70%取決於Recording engineer錄音師的實力。」此概念其實不難理解,當你有一份最新鮮最美味的食材時,其實對於一個廚師在料理或者是擺盤時,都只是更簡單的一件事情;因此盡量在一開始就層層把關,好好的把關錄音的品質,得到一個「好的聲音素材。對於後面混音階段時,借力使力的方式所產生的品質與力量絕對是一個好的混音開始的重要關鍵!

008aad3  

圖/Jonathan Espinosa Minuesa

Jonathan Espinosa Minuesa - 為歐洲Edel Music, Universal, Defected 和Sony簽約的聲音工程師,合作過的對象為Sandy Rivera, Booty Luv, Joy Malcom, Tara Mcdonald, Fedde le Grand, Jocelyn Brown, Angie Brown...等音樂製作人,也是目前倫敦SSR London的最高階負責人,也是目前AVID於倫敦的ACI (Avid Certified Instructor)

 

所以在開始一個好的混音前,請先確定好你擁有一個好的錄音素材吧!

在確定自己擁有了一個好的錄音素材之後,還有諸多因素可能影響到我們的聲音作業:監聽環境、混音器材… etc. 但因今天只是先大略介紹一下數位混音的概念與邏輯,因此相關東西之後再發文介紹!

   IMG_9121  

圖/之前Ted之前在英國參與錄製的佛朗明哥吉他錄製;是個挺好玩的案子,因為與DPA麥克風公司的合作,因此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DPA麥克風(疑?)再加上吉他手真的是為西班牙人彈奏佛朗明哥曲目,下次再來寫篇相關文章!

一個好的錄音又可來自於麥克風的使用,器材之間的搭配,好的player,好的空間環境...等種種諸多原因,下次來分享一下有關錄音的文章吧!

 

混音的六個重點元素

Clarity(清晰度)

每一個聲音在一個好的混音作品內都應該是要乾淨與清晰的;除非這個專案的設置,否則應該是要沒有任何的混濁、模糊的聲音,也沒有任何多餘的噪音或任何可能造成與其它聲音頻率打架的機會。 

Separation(分離度)

每一個樂器的配器辨識度應該是要很高很清楚的;一個好的混音,應該是要能夠將一個清晰和明確定義的聲音展現給聆聽觀眾的。

Balance(平衡)

一個好的混音,應該是要能夠展現出非常平衡的頻率表現;太專注於某個頻率的表現都有可能造成聆聽者的刺耳或者是聽覺麻痺,所以在平衡上的處理非常重要。

Dynamic(動態)

一個好的動態表現,可以說是整個混音案子裡最困難,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之一;樂器演奏本身是擁有「呼吸」的,而在一個錄音作品當中,錄音師與混音師就是想要將演奏者的呼吸保留下來,並將其表現的更加亮眼顯眼,這也是一個常被爭論的問題「真實樂器演奏與虛擬樂器演奏的差異」;而動態處理不管是音量的起起落落,抑或是整體音訊大小的處理,常容易會出現多一點則太多,少一點則太少的情況發生,因此是個非常需要經驗的部份呢!

Sound field(音場)

每一個聲音本身應該要擁有一個屬於它的位置;一個好的音場設計可以使每個音符與每個樂器都擁有一個屬於它的位置與去伸展的條件。而當然,這取決於各種音樂曲風的不同與音樂製作者想表現出來的空間環境不一樣而下去做各種的變化,非一定。

 Ted在此認為

「一個好音場的定義,不該是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聲音與聲音之間,能夠表現的相輔相成,並且將這首歌曲想詮釋的空間感表現出來,就是一個好的音場呈現。」

Creation(創意)

一個好的音樂作品,是否想讓人一直聽下去,一個好的混音,其實混音師的創意占了非常大的一個部份;曾有幸親耳聽台灣"混音界的高潮隊長"知名的Killer哥老師說過:「他為了將一首曲子增加豐富性,他花了六個小時去剪泡泡的聲音。」今天混音師是否能造就每一個不同曲風去思考,什麼樂器或什麼頻率是這首曲子的主要重點特色,又可以透過何種方式詮釋,表現出來?這就是混音師的創意與功力了!

有關K哥老師的資訊,也可以從SOOOD數位音樂雜誌上瞭解 http://www.soood.biz/?p=7225

pro-tools-630-80  

圖/DAW數位音訊工作站的Avid Pro Tools ; Avid Pro Tools 為目前全世界音樂工作者之大宗使用的音樂工作站。

 

4個小小混音的小技巧

給耳朵適當休息的時間

混音工程是個長時間的工作,而人耳其實在固定時間聽取某個頻率聲音之後,常會出現聽覺麻痺與喪失聽覺的現象,而這個現象與狀況之下,人們通常會覺得某個聲音聽起來超完美,超好聽;但這有可能只是因為在聽覺麻痺或喪失聽覺的狀況下美好的誤會…… 因此給耳朵一個適當休息的機會,請你先休息一下,過一陣子再聽,或明天再來聽聽看,有時候常會有意外的驚喜喔!

 

使用不會過大的音量來處理混音

這點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一般民眾總是會認為大聲的聲音是好的,其實那是有一個原因,因為更多的頻率是有可能透過於大音量傳遞出來。(這個結果通常也造就了一些現階段較悲哀的事情發生,如:業主總是只希望聲音越大聲越好聽?或者是別人的音量這麼大聲,我們的絕對不能輸!或者是大家對於Mastering就是將音量放大而以,這種較不正確的思維,下次再來寫篇專文介紹相關資訊~)其實在科學的研究之下,我們人的耳朵對於中頻的頻率才是最敏感的,但要是我們的整體音訊在非常大聲的情況之下被長時間持續撥放,每一個頻率點的頻率都會被很強力的放送出來,而高頻與低頻被推出來的機會更多更大,這樣其實很容易造成我們人耳身體自然的放棄了對於中頻的聆聽。

這就是為什麼"吵鬧的音樂總是更能吸引觀眾的關係。"

所以到底什麼音量是比較適合混音的呢?低音量嗎?大音量嗎?

一個好的混音師會透過於一直切換不同的喇叭與不同的音量來確保混音一直維持在一個一樣的水平,而不會是透過於任何音量的更換進而去改變掉聲音的品質。

 

單聲道聆聽

透過於聆聽單聲道來檢查我們的混音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這個動作可以確定我們的聲音成品不止是在立體聲的狀態下是完美的,單聲道聆聽可以讓我們檢測出,有些在頻率漏洞只會在單聲道上所被聽見,而這些頻率漏洞也許在立體聲內是有可能會被蒙蔽的。另一個使用單聲道聆聽的優點是在於,儘管現在大家的撥放器都是使用雙聲道輸出了,但實際上因為方便於傳送的關係,還是有許多工作產業或器材是使用單聲道在傳遞聲音檔與撥放聲音檔,如,收音機廣播,某些電視頻道…諸如此類。

為了確保我們的聲音在單聲道上還是可以擁有相同的聲音平衡與表現,單聲道聆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還有一個小優點在於切換單聲道聆聽,如果你只能聽到的單聲道音訊和你雙聲道音訊有著非常小的差異,那你也許該多注意一些你音場上的調整了… 因此透過於單聲道與雙聲道的切換,其實很多事情可以被注意到呢!

 

擁有自己的一個混音樣品庫

各個年代的混音,絕對有著與現今非常不同的味道(譬如說,90年代的混音,主Line的形狀會非常的明顯)各風格的音樂曲風的混音,絕對有著非常不同的處理方式。(譬如說,Hard Rock的大鼓與小鼓點總是會非常有力道非常搶眼,而小鼓的點總是又脆又有punch)平常當你聽到了各種不一樣風格的音樂曲風混音作品時,收集那些作品並好好揣摩每一種風格的混音詮釋方式是很重要的,這種平日的累計可以訓練一個混音師,混出各種"有著不同味道的混音作品"。

 

 IMG_5538

圖/some  nice gears... (能夠在這麼多硬體供挑選的音樂環境下做工作,真的是很開心很幸福的一件事!)

 

自我混音常見的問題

聲音中缺少焦點

以流行音樂來舉例,當一首歌進行到沒有唱歌的地方時,因為突然少了人聲的頻率,但卻又沒有其它樂器或頻率的音軌被帶進來,就那樣「突然空白了下來。」

 

總是使用加法在做事情

使用了太多的聲音或太多的效果,會造成三種情況的發生:Face的狀況發生(聲音頻率打架了,造成某些頻率的削減或消失)、聲音變的很髒、delay compensation延遲補償的狀況發生(之後會另外發文解釋delay compensation是什麼,簡單來說,因為架了效果器於這軌上,電腦需要將聲音運送到效果器處理,再運送回電腦的錄音卡上,這中間的時間差,產生了與其它音軌的時間差)

試著使用減法的概念下去做事情,有時候處理混音,應該要注意的一個非常大的重點是:「如何用最少的效果器,去得到最好的結果。」

 

整體混音缺少重點

很多原因會造就這個情況的發生,可能聲音的動態範圍調整不夠完善,導致音量的處理一直沒有一個起承轉合的感覺、也可能是不同樂器的配器落差過大、也可能是整體音場的設置不夠完善,聽起來沒有驚豔或是震撼的效果... etc.

 

看完基礎的數位混音,各位都有概念了嗎?

繼續看下一篇,有關Mastering母帶後期製作吧!不止是大聲!淺談Mastering,聲音工業的最後一道把關! 

 

 <重要公告>

  你喜歡平衡音訊實驗室的繁體中文介紹文章嗎?

  現在你可以直接擁有更詳細更具系統化的書輯整理,藉此來表示你對平衡音訊實驗室的支持!「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 The Audio Mixing and Production7/22~7/28博客來預夠,7/29正式出版上架! 

  混音,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點我連結博客來購買網址> 

book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arrow
arrow

    游士昕Ted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