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聲音 Q&A 7(製作音樂時,電腦一直打嗝的噼啪聲)
圖文/游士昕 Ted Yu
讀者 Question:
曾經遇到幾個狀況,明明沒掛多少效果器,也沒有用多複雜的音源音色,結果電腦卻不聽話不斷在剛按下撥放鍵時產生噼啪聲或者無法撥放呢?
Ted’s answer:
所有的聲音工作者一定會遇過在製作音樂的過程當中電腦不斷的發出 Crackling 噼啪聲(俗稱打嗝)或者是 Static 無法播放的狀況。
大部份的人都會直接歸咎於 CPU 的運算能力不足,但其實在電子電路與操作系統的討論上,在數位音樂世界這些事情還真的超常在發生,而且原因還好多!今天透過於讀者投書(打讀者投書很像政論節目)來聊聊我覺得的可能性有哪些。
一,錯誤或者是太老舊的 Driver 驅動程式
請不要覺得這個提議很遜,這真的很常會是最主要的原因。
直接去官網尋找最匹配你現在主作業系統與 DAW 版本的驅動程式安裝。(所以這也是一個為何有些錄音室在現階段如果很穩定的狀況下,不太會積極嘗試最新軟體或者最新作業系統的原因。)通常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官網的 FAQs(Frequency Asked Questions)裡找到,先更新 Driver 再試試看。
二,你更新了主系統與軟體,但你的 Firmware 韌體太舊
通常我大概兩三年會檢查一次 Interface 等等的相關硬體的 Firmware 韌體,然後趁更新 Driver 時一起更新。
這在有時候做單機操作,一些 2in/2out 等的 Interface 還蠻管用的。
三,PCIe 與其它錄音卡或 Interface 硬體衝突
Signal flow(錄音工程的基礎,瞭解聲音訊號流程 Signal Flow!)大致上是這樣的:聲音透過錄音卡轉換成為數位訊號,然後透過 PCIe 過到 CPU,CPU 再處理數據存在硬碟上。
如果此時有兩張卡在動作,檢查一下是否是某張卡在搞鬼,某張卡占了所有卡的使用權。(但通常夠高檔的卡,對於此類的設計都很周全了,比較常發生在不同廠牌的卡片共用上。)
四,CPU 太慢或 RAM 不足
就你該花錢買新電腦了,或者是 RAM 該再加一下至少 16GB 或者是 32GB 以上了。
五,Clock 跑掉了
比較麻煩的狀況是又有 MIDI、SMPTE、SPP、MMC、磁帶等一大堆需要同步硬體設備連接,這樣容易讓人搞混。
如果透過 S/PDIF 或者是 AES/EBU 的連接方式,所有的數位音訊器材和播放都需要一個 Clock 來當老大會比較順暢,如果是擁有器材 SYNC 的,看看 Clock 是不是有統一設定一下。
六,正在使用的 Plugins 版本太舊
其實這個狀況應該也蠻好預知的,就是軟體本身太新了,但 Plugins 外掛太老舊了跟不太上,反而因此造成負擔,更新一下,也許有辦法找出問題所在。
七,Pro Tools 的使用者,背景正在執行 Avid Application Manager
之前有篇舊文章在探討 Pro Tools 當機的原因(Pro Tools常見問題集:WTF你開啟時是在當什麼機啦!? ) 裡面我有提到 Avid Application Manager 是個很討厭的附帶安裝時的軟體,它會不斷傳送數據給 Avid 檢查更新等等的狀態。不廢話,刪了它!
八,你使用 ASIO4ALL 模擬
一些使用者是因為沒有購買 AD/DA 來當做音樂製作的媒介,而是下載了 ASIO4ALL 來騙過軟體模擬並開啟使用,這樣狀況下電腦的負擔極為龐大,產生打嗝的機會是非常大的,因此還是花點錢購買 AD/DA 為最好的解決方式。
九,Buffer size 緩衝設置太小
Buffer size 緩衝區塊的意思就有點像是一個水桶。
當 Buffer size 很小時,電腦會很積極的在將流進水桶的水倒掉,因此這樣狀況下電腦運作得很勤奮,但負擔也比較大(相對的,延遲性較少)。
當 Buffer size 很大時,電腦就不需要這麼忙的不斷將水桶裡的水倒掉,因為桶子的容量很大,因此電腦的負擔減少了,但這樣狀況下電腦無形所產生的延遲較大。
如果真的沒有預算提升電腦或者是 AD/DA 的等級,適當的依照工作階段切換 Buffer size,應該可以很有效的改善打嗝問題。
十,如果你是使用簡單的 USB Interface,接口氧化或連接問題
就是接觸不良....................................
死馬當活馬醫,換條線試試................................................
雖然工作時遇到這些問題很幹,老實說真的很幹!
但一個一個找出問題,最後自己發現問題在哪,那個快感真的無法比擬!這邊整理出我自己認為的十個解決方法,但通常,如果太常出現 Crackling 噼啪聲,最簡單的方式還是直接去 Apple 官網把 Mac Pro 全部點到滿就可以解決了啦(誤)
Okay,我們今天的有關聲音 Q&A 就到這邊,下次見!
你喜歡平衡音訊實驗室的繁體中文介紹文章嗎?
現在你可以直接擁有更詳細更具系統化的書輯整理,藉此來表示你對平衡音訊實驗室的支持!「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 The Audio Mixing and Production」(目前因為印刷庫存量不足,加趕印刷當中,造成不便敬請原諒。預計 8 月 25 開始繼續穩定供貨!)
混音,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延伸閱讀:
有關聲音 Q&A 6(由 Console signal flow 來談 Master fader/Stereo buss)
有關聲音Q&A 4(Layering大鼓素材時該使用Stereo還是Mono?)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