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科技的震盪,音樂科技革命尚未成功!
圖文/游士昕 Ted Yu
在 2017 年元旦配著好咖啡和麵包,閱讀著台大音樂學研究所蔡振家教授的期刊著作-音樂與科學的當代邂逅:從基礎研究到醫療應用,對於當中提到的幾行字實在心有戚戚焉。以下文字擷取至該期刊片段:
「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在向教育部申請成立碩士班之際,規劃者高瞻遠矚、思想開闊,廣納電機系的「類神經網路」專家與醫學院的「神經內科」醫師等師資,設計了跨科際的課程。令人遺憾的是,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後來仍然回歸到人文傳統,偏重於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面向。」
圖/類神經網路
附註:蔡振家教授 ,柏林洪堡大學音樂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專長為生物音樂學、神經美學、音樂聲學等,著有《音樂認知心理學》、《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等書。
至今平衡音訊實驗室因文章方向可略分為兩派為最主要讀者,一為影視相關科系學生與教職員,二為音樂產業的同好前輩老師。
讀者分佈如此集中的最主要原因推估是如此,無論是音樂科技抑或 聲音工程教育與資訊 在台的發展普及速度相較於外國實在有所不及,音樂與聲音仍舊被歸類於休憩時間非第一必須的藝術,而非影響力龐大的軟實力需求。因此在整體文化與教育上,音樂聲音的發展、資訊取得依舊停留在過往的形式與方向,被框架於傳統的侷限與限制,因此在流傳的重要性與注意度相對較低。
因此平衡音訊也間接成為了一個純繁體的網站平台和大家討論與分享還有互相學習,也藉此意外得知一個數據,平衡音訊實驗室的讀者,真的鮮少純音樂愛好者或其它領域的讀者。
圖/Avid S6 control surface
這樣的原因並非單由一篇文章就可以論述出結果,但我將最大的原因歸類於,音樂與科技兩者之間結合造成與現有體制的衝突性紛爭。為什麼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音樂科技的項目之廣,豈是一篇短短文章能夠描述。
自聲音引導人類與物理狀況反應、聽覺系統的控制與分析、音樂與情緒治療的處理、混音工程與製作、未來聲音與現實應用、數位音樂創作、樂器演進與研發、聲音採集與取樣、音樂教育與聽眾聆聽模式的改變等,太多無法繁舉,這些都是音樂科技的一環。然而,無論名為音樂與科技又或者是最近流行的俗稱應用音樂等名稱該思考的是一個核心價值,如何透過音樂聲音的直接或是間接的方式來結合其他領域,進而達成某種對人類生活的改變,這絕對是音樂科技的宗旨與價值。
科技為未來發展的脈絡,而當全方面的技術都在想辦法與科學科技接軌時,音樂相關產業在與科技碰撞的過程當中卻有太多包袱,背負著充滿顧忌的翅膀在拉扯著如何與傳統制度、傳統觀念的防護罩抗衡甚至阻礙。這樣施展起來怎麼會夠力呢?這點正與目前我在極力推行的音樂產業教育一路上,遇到的困難不期而遇。
2016 年的跨年夜,我於平衡音訊實驗室粉絲團上更換了大頭照 Logo,附註的標語:If there's someone tells you don't do it. Break it, that's the only thing moves things forward! Music Technology is looking for go beyond, not reason backward!
如何在既有體制的碰撞下想辦法生存與突破,進而重現?
可是...... 在過了這幾年社會的摧殘之下,發現好像沒有這麼簡單…(苦笑)
今天來閒聊些 2017 年新開始的小碎念心得!專業文章我們下次見!
<重要公告>
你喜歡平衡音訊實驗室的繁體中文介紹文章嗎?
現在你可以直接擁有更詳細更具系統化的書輯整理,藉此來表示你對平衡音訊實驗室的支持!「催生音樂:混音工程與製作 The Audio Mixing and Production」
混音,在聲音工程中不被世人注意,卻肩負著聲音作品成敗的重責大任。混音師,安於寂寞伴隨,用聲音編織著一段又一段動人故事的魔術師!
延伸閱讀:
如果這是大眾對於音樂的現實看法與未來,身為音樂人該如何面對處置?
Sound In VR! 2016 年虛擬實境元年,聲音絕對不缺席!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