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 2月號/2017 第566期:錄音工程
圖文/游士昕 Ted Yu
大家開春開工開心!有吃胖胖嗎?
我在第 566 期的 2 月份科學月刊封面故事,深入淺出的撰寫了整個音樂製作流程,一大篇 14 頁的萬字文章:<一首樂曲的誕生-錄音、混音與母帶後期製作>尤其錄音階段,這是催生音樂一書與平衡音訊部落格從沒提太多的部份。
除此之外,本期還有其它老師談到現場演出聲音處理、效果器初探、錄音軟體比一比、草東沒有派對樂團專訪!
我的封面故事四大重點:
1, 錄音的必備器材是什麼
2, 使用麥克風的關鍵知識
3, 用音樂科技創造更多可能
4, 混音技術
5, 母帶後期製作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實體書店翻翻或博客來囉!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65544
走進編輯室聽見世界的聲音
時序來到2 月,衣櫃裡的大衣還未穿過幾次,就即將迎來新春。科學家說,2016年已成為有歷史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咦,這句話怎麼好像似曾相似。」其實你的感覺沒錯,因為自2014 年起,地球氣溫已連續3 年創下新高。眼睛所見最明顯的影響,無非是北極圈冰層大量融解,海面上升侵蝕原有的海岸。若要談到最顯著的人造污染,則必得提到近來壟罩在霧霾陰影下的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正極力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中國的風力發電規模已是世界首位,境內有超過9 萬部風力發電機(佔全球總數1/3),可產生145 萬瓩的電力。但面臨不斷襲來的環境危機,能否及時遏止惡化的情勢,世人尚需更多努力。
除卻目光所及的事物,本月的封面故事,則要談談另一個感官的世界──聲音。你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聽見自己的聲音呢?或許是唱KTV 的時候,也可能是在山谷裡聽見自己的回音,更可能的是,你嘗試錄下自己的話語後,在錄音機撥放出來的那一刻。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此時你才了解,所有朋友對你的聲音所描述的模樣。
為什麼從錄音機傳來的聲音,和平時自己說話聽到的如此不同?
當我們說話時,聲音會透過2 種路徑傳送,一個是從我們最常使用的方式──聲波藉由空氣傳播至我們的聽覺系統,一路從外耳、中耳,最後到達內耳;而另一條路徑,則是由於我們在發聲的同時,聲帶會持續振動,這種振動會經由骨頭傳導,直達內耳並加以刺激。這種聲音會加強低頻,使得自己聽起來的聲音會較為低沉。然而這條路徑也可能因為個人身體狀況不同,而使改變聲音的程度有些微差異。
相較於對著錄音機唱歌,我們更熟悉的錄音場景或許是在偌大的錄音室裡,歌手戴著耳機,專注地對著麥克風演唱,一旁還有錄音師仔細監控每個細節。你或許也曾想過,是否可能擁有一個自己的專輯?即便我們已甚少使用CD 撥放器,實體唱片行也一間間從巷弄中消失,但美好的音樂仍然會透過精細營造的錄音技術永久保存。在YouTube、Apple Music、Spotify 等許多網路串流媒介興起後,每個人都擁有向世界發聲的無限可能。
84 顯影
86 非關科學:改變美式足球的腦內震盪/陳其暐
87 非關科學:網球選手的腳下戰場/李依庭
88 非關科學:街頭碟型迷幻樂器/文詠萱
90 News Focus:工作壓力與癌症的影響/操控上癮背後的渴望
91 News Focus:月球的真實年齡
92 News Focus:闌尾可能的重要功用/恐龍孵化需要多長時間?
93 News Focus:最緊密的物理結構/再生能源的新發展
94 評 論:臺大敢進行這種規格的調查嗎?/劉仁沛、季瑋珠
96 評 論:你知道怎麼處理圖片嗎?/曹哲嘉
98 解 數:畢氏定理與世界上最長的證明/游森棚
100 理 物:摩爾定律已到盡頭?/張敏娟
104 生 動:表觀遺傳學是什麼?/許惇偉
108 變 化:核災食品的問題是鍶不是銫—日本福島核災食品該不該進口臺灣?/王竹方
112 天 地:恆星世界紀錄—宇宙恆星之最/陳文屏
116 封面引言
118 封面故事一:錄音、混音與母帶後期製作/游士昕
132 封面故事二:現場演出聲音處理/莊博元
136 封面故事三:效果器初探/曾毓忠
143 封面故事:錄音軟體比一比
144 封面訪談:草東沒有派對樂團專訪/文詠萱
150 精選文章:眼角膜上的力平衡/顏家鈺、施博仁、王一中、賴歆儒
154 專 訪:李世昌院士:微中子實驗是在核電廠進行的本土研究/林宮玄、陳其暐
158 書 摘:《酷實驗》燃燒的鈔票、《酷天文》國際太空站、《酷自然》地表最凶猛動物
延伸閱讀: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