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th金曲獎不聊音樂,來聊聊音樂人與聽音樂的人。

2015061168142577  

圖文/游士昕 Ted Yu 

  站在舞台上的歌手,何嘗幾年前不是素人?當他們站在舞台上訴說著他們的故事的同時,也許整個音樂產業,音樂人與聽音樂的人,該思考的不僅僅只是如何表演與如何看表演,而是更深層去探討除了得獎以外,金曲獎真正所賦予的意義。

  這樣,每一個故事與故事之間,才會有了橋梁、才會有了溝通才會有辦法傳遞與承接。

IMG_4394  

  雖然士昕也是位音樂工作者,但一直以來因為工作與居住地點的關係,一直都與參與金曲現場的機會擦身而過。在文章開始要特別感謝一下永興老師的邀請,才終於有了機會真正跳離開電視(宅男無誤)參與這個全球華語音樂的最大盛事。

(但在開始之前還是想抱怨一下,難到只有我覺得現場的音場非常的無法忍受嗎?幾乎所有樂器在同步的橋段,總是會出現讓人覺得很不舒服至極的狀況...... 但我不知道另外送給導播的聲音,在電視上聽到的是怎樣...... 回家再看一次 Youtube 的錄影聲場表現,倒是還不錯,蠻平均也沒這麼詭異就是了。)

IMG_4398  

  我相信所有的入圍者無一是不想得獎的,那句老話入圍即是肯定,是旁人才有辦法輕易說出口與嘗試給予安慰的話。之於音樂人做音樂,所有的音符都是自己的小孩,當然也就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小孩被比下了。士昕實在是資淺的可以,一直以來除了寫錄音工程與聲音設計相關的文章,其實比較少撰寫相關的評論。正因為這樣,這篇金曲獎的心得我們不聊音樂,來聊聊音樂人與聽音樂的人,還有金曲獎又該讓我們思考些什麼。

  傳承,不管是哪一屆金曲獎總是以這為中心主軸下去做延伸。

  以 26 屆金曲視覺而言,在整個表演當中依舊可以看到這滿滿傳承的元素,像是所有現場轉場的動畫設計、還是背景主題的元素,都使用了海浪結合音波的方式來引帶出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這一重點。其實我真的非常喜歡這樣的設計,是一種清新簡單卻又帶了深遠含意的隱喻。

IMG_4414  IMG_4415  

  

 

  台灣味,正是今年金曲獎的中心元素,透過於介紹每位入圍者的台灣味視覺設計結合了聲音元素的動畫設計,帶出我們許多圍繞在我們一般日常生活當中的畫面,真的設計的很棒!若是硬要雞蛋裡挑骨頭,個人認為較美中不足的點是,要是能夠更加連結每一段影片與入圍者之間的牽連與關係,似乎會使的金曲獎的每一個獎項細項更加的有力量。

Photo 6-28-15, 11 01 50 PM  

10285836_1641575986079543_5928325417820386310_o  

 

  然後從第 8 屆後就消失在金曲獎裡好多年,今年重新出現的獎項: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最佳演唱錄音專輯獎。針對這兩個獎項本身必須老實說,現階段似乎還是有著太大的爭議與進步空間在裡頭。

  得獎的兩張專輯,海風的牽引,我有特別撥了時間去詳聽這兩張專輯,無疑都是很棒很完美的專輯,這點是絕對沒有什麼太大需要被質疑的地方。但回到這個獎項實際層面來說,究竟金曲獎為了幕後製作團隊所恢復增設的獎項,準備好了嗎?這個獎項牽扯的音樂製作層面來看,究竟比的是 Recording 錄音、Mixing 混音 還是指 Mastering 母帶後期製作 抑或是還是其它地方?如果是如字面上的 錄音專輯獎 來講,又該如何評論錄音兩個字呢?畢竟技術類獎項的評比,是否在評測時擁有著統一的標準下去做評測?(以技術層面來探討聆聽環境、聆聽標準、聆聽細節等。)而我們又該怎麼透過於這樣獎項的頒發,更讓一般音樂聆聽者去瞭解整個音樂產業幕後的重要性與困難性呢?

  以一位身為 Audio Engineer 的角度來說,能夠看到金曲獎漸漸的還是有在注意幕後音樂工作者的重要,這點實在是值得開心(非常非常非常開心)。

  今天蔡依林在舞台上所說的:沒有她的團隊,就不會有今天的她。非音樂工作者的一般聆聽大眾一定要瞭解一件事,在於音樂產業裡:「除了藝人本身的努力,要能夠看到光鮮亮麗的藝人在舞台上說故事,是一個團隊經過日以繼夜的努力 Without the team, you're nothing! 」幕後工作者的努力需要被贊同與給予,這點是必須的、也是肯定的,但若是可以透過於金曲獎將整個音樂產業更剖析些、更清晰透明些給音樂聆聽者瞭解與接觸、讓一般觀眾也能夠更深入製作與剖析,這樣除了金曲獎能夠肯定音樂工作團隊之外,也可以更讓一般音樂聆聽者瞭解音樂產業,進而瞭解這工程當中的浩大,更得以加強傳承精神與努力。 

  希望將來的金曲獎還可以看到更多對於幕後音樂工作團隊所認同的獎項!像是最佳編曲獎、最佳和聲撰寫等之餘幕後產業非常重要的獎項!讓我們繼續期待!

20150626-024832_U2590_M69558_98f5  

 

  而話說回來,傳承。

  每一屆除了絢麗歌手固定模式的接歌組曲以外,總是會邀請去年的得獎者來頒發給這年的得獎者,也總會演唱著所有入圍者的歌曲組曲,更也會由演藝圈資深老前輩的故事當中,用以告知年輕歌手、現代聽音樂的人「我們華語音樂真的很棒」

  這樣的表演真的很爽、真的很屌!

  但是除了知名歌手以外的傳承,是否也能夠讓更多非音樂工作者以外,能夠看到更多傳承呢?

  就像我想說一個小細節,在昨天表演剛開始時我就覺得好奇怪,那個連續聽了 12 年熟悉到不行的知名配音員聲音,在開場時就不見了!換了一位聲線截然不同的電台主持人豆子來擔任這屆金曲獎的播報人員。在探討好與不好之前,這何嘗不就是一種突破與傳承?我們都該感到開心,除了舞台上的交接,所有幕後工作人員的交接與轉換,這也是流行音樂產業真正的活水與永駐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小細節。基於這點的立場上,雖然我好不習慣這個意外又陌生的聲音(笑)但是我真的很開心看到這樣的傳承。

10457454_1641606709409804_5579366447230836495_o  

 

  現今 2015 年數位化時代所能夠帶給全世界的影響力很巨大,這屆金曲獎的直撥更是涵蓋了一般電視、MOD、網路甚至是手機 APP 皆可以全面收看的數位化時代。面對這樣的進步,真的是除了開心還是開心,華語音樂更可以讓更多人接收到資訊,也代表著影響力遠較於之前更大,相對的也許能夠更讓大家更尊重音樂。

  但是數位化所帶來的缺點,資訊取得的容易相對的讓觀眾快速健忘。

  因此音樂的傳承創新與向下紮跟就相對的更為重要,音樂要做到真正普及,要做到向全世界擴展的方式與方法有很多,金曲獎絕對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方式,而透過金曲獎這樣一個激情的夜晚,也許我們能夠思考的,不僅僅只是在節目當中所看到的,還有必須延伸下去思考的問題。

  其中之一像是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楊培安從走新光大道時就不斷拿著 LED 燈板寫著「數位發行不該被局限禁止參與金曲獎發行。」的議題,現今 2015 年為一個數位化時代,而因種種原因導致發行實體唱片的歌手越來越稀少,像是因為數位發行的成本較低、現今購買 CD 的人不多、音樂市場的低迷導致新人無法擁有太多資源等太多的原因,是否之後的金曲獎,也該將這些問題都考量進去呢?(當然我懂如果也將數位專輯的方式登入至金曲獎的審查,所需要審查的機制與量會以巨幅度的方式增加評審委員的困擾,但基於這點,還需要想個辦法解決與改進。)而現今金曲獎只有透過於增設語言類別抑或是族群類別的方式,這樣的做法也許的確是一種讓一般音樂聆聽者接觸到這些音樂的方式,但這不代表台灣的音樂只能有這樣的分類方式。

  是否也許這樣的分類方法較為狹隘,反而在某個層面來說,減少了聽見台灣更多美妙的聲音,更能夠真正達到華語音樂更多元化音樂的發展與傳承呢?這點真的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我想傳承的意義,才是真正金曲獎所需要給予歌手與給予觀眾,甚至遠高過於華語音樂最大獎的地位,真正要在文藝歷史上所保留下來的地位更為重要。

  就像是二姐在舞台上所說的,江蕙的時代代表的就是台語的時代,而現在,應該是要把機會給其它更棒的年輕人了。

  這何嘗不是一件讓人淚流,真的感動至極的一個傳承最明顯的案例?

  提到流行音樂產業的傳承,就不得不說這一年以來,台灣各大專院校的非古典音樂類型的流行音樂科系如雨後春筍的冒出。「制度化與系統化」不是絕對,但無疑卻是一個幫助領域更加成熟廣為人知的方向,也是目前我們該真正要花時間下去努力的方向。這是好事,但這也是一件值得業界與學界一起深思如何連結與如何面對的事。兩方不好好的整理出一個配套措施,也只會讓這樣的雨後春筍現象成為了短暫招生的一個誘因,卻又無法做所謂的銜接,無法進行為一個長時間滾動的滾石,而只是曇花一現呢?

  (順便一提,上面那段所提及的錄音專輯獎,其實要是能夠在一定的制度化或系統化評論標準下,何嘗不是個好事呢?一個評定的標準與制式化(但千萬不是創作上的制式化!創作永遠不該被拘束!)是可以激勵更多人的努力與參與其中的!)

  對於音樂人與聽音樂的人,除了看這些大明星交棒給另外一個大明星之餘,我想真正屬於台灣流行音樂的傳承 - 教育,正是這絕對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樣的事情在現在這樣的年代,要快,但要快的紮實;要狠,但要狠的夠勁;要準,但要準的確實。  

  還是該感到開心,並為這樣的事情感到樂觀積極,台灣目前的確是以某種姿態正在朝這個方向慢慢努力當中。但是該警惕的事是,似乎離革命成功還有太多的路需要改變與各方的包容緩和,才能夠更真實的使這意念。流行音樂產業,如何像是一般台灣傳統產業或者是高科技產業又或是新興產業真正的達到「制度化與系統化」呢?讓音樂人與聽音樂的人一起繼續努力!(似乎有點沉重了,但這不是這篇文章想主要來聊的,下次再來聊音樂教育!)

 

 

11058636_1641501666086975_2155059615145225178_n  

10004082_885863048104010_1629476301_n   

 

  蕭青陽說:乾啦!一起做夢的人生。

  也是因為一起做夢的人生,音樂人與聽音樂的人才能夠支撐起這整個流行音樂產業;但有時回歸現實層面,我們總是會懷疑自己是否已經過了做夢的年紀了,不該再做夢了,而停止做夢。

  傻瓜!正因為歲月不勞人,所以我們現在是到了需要將夢時現的年紀了!人的夢想,是不會停止的!

 

  The 26th GMA, Let's see you next year!

 

1432611914-58160004  

 

延伸閱讀:

Music Technology音樂科技是什麼? 

淺談數位混音工程 

不只是大聲!淺談Mastering,聲音工業的最後一道把關! 

配樂聲效製作之學生動畫製片常見的15個問題 

結束大音量人人有責!一定要瞭解的Loudness war音量戰爭。 

初學錄音工程,為什麼英文入門比較好? 

 

 未命名-1-02  

 

 

關於作者:游士昕 Ted Yu

喜歡音樂喜歡創作、喜愛幕後團隊一起製作的合作、喜歡將自己丟到音樂裡面去的感受,但更喜歡推廣聲音教育的重要。因此創立了 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 讓忙碌的生活當中還是能夠有時間靜下來思考與撰寫文字。現今專職廣告與遊戲配樂製作與音效設計,同時也在努力的吸收養分,每天都試著學習些新資訊與那些自己不懂的事,並在台灣各大專院校擔任兼任教職,努力盡自己小小的力量做聲音教育的傳承。

即便力量不大,但慢慢努力,為自己的家台灣這片土地盡一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游士昕Ted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