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音樂教育能夠改變嗎?是否該想些辦法改變?

resize

圖文/游士昕 Ted Yu 

  一個寫冷門專業技術的部落格能夠引起的共鳴與迴響並不多,並非像是一般的美食旅遊部落客的客族群如此之廣,也沒有奶可露,因此這段時間以來固定閱讀的粉絲已經成形,依照巨量分析讓我漸漸掌握到怎麼樣的文章,轉貼率高、點擊率高討論率也高,我可以依照這樣的範本寫出一大堆文章,然後繼續出書,催生音樂2、催生音樂3、催生音樂4...... 但是認真想想,創立平衡音訊寫這些文字的這段時間,對我而言都是一個經驗和興趣。

  我原先堅信,從教育下手才是一個提升這社會對於音樂產業重視的唯一方法,但最近有些新想法,今天的文章想要來談談有關我眼中的音樂產業教育。


  我定期 Follow 同樣是投身在台灣音樂教育宣導的鬼才 Wiwi 官大為 ,它所創立的 Nice Chord 好和弦有著好多好棒的 Youtube 音樂教學影片,我在看了這支影片後讓自己有著非常多的感觸。

  在影片當中所提及的,「高中升大學的音樂系傳統考試當中出這類的題目,來驗證該學生的背景領域程度,是否已經不適用於現今知識輕易流暢的時代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且思考的議題,而且我相信不只是只發生在音樂影音領域。在開始更深入探討教育之前,我想先聊聊一個台灣之光 - 張永翰。

phps6PGD6

圖/台灣之光張永翰,照片來取自自由時報訪談

  張永翰,在皮克斯動畫公司當中工作的台灣人,參與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的製作(原文: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pixar-loser

  他在訪談當中提到:「功利主義的台灣教育建立在「分數標準」上,逼迫著我們從小就習慣在競爭中追求利益。那些「懂得背正確答案」和「拿高分」的人受到各方鼓勵,然而在「沒有標準答案」、「沒辦法量化」的技藝方面展露興趣或是長才的人,則是慢慢被長輩說服,或是被體制強迫轉向,投入能早點賺到錢的行業。」 

INSIDE-OUT-8-1940x1092

  筆者的一個人生目標說來慚愧也好笑,希望能夠為台灣的音樂產業教育獻上一份心力,我真的想了解與參與台灣的聲音工程教育到底是如何運作。因此我額外撥時間成為一個 音樂科技部落客 免費分享音樂產業的製作祕辛,然後 出版書輯的經驗整理(這些你們都知道了)進入台灣大專院校當一個小小的流浪兼差講師。因為我一直相信一件事情:當沒有親自在那個環境,就不能輕易地評論或發表意見

填鴨式教育並不適合聲音工程

  撇開學生手賤容易亂按這點,為了擔心學生誤觸 Mbox 錄音介面上面的 USB、Left Right Output、Mic/Line、48v 等等按鈕而直接貼標籤,直接告知學生這些是「連接電腦、可接喇叭、不按、不插」就我來看,這實在不是一個該出現於大學階段的高等教育之事,這官大維老師的影片當中的題目有著同工之妙

16909_10200748942763894_8425116482948525345_n

IMG_8686

 圖/讓我印象深刻的 Mbox 盒裝錄音卡

與業界之間的懸崖,從教師資們要怎麼告訴學生?

  我記得有次受邀至某校進行業師講課,先不論學校是否擁有足夠的資金採購數位音訊工作站軟體,當時因為它們的器材年久失修的故障,因此 沒有任何可以發出聲音的發聲硬體聲音工程與音效設計是個門檻很高的教育,它牽扯到餘對聲音的美學與相關背景,因此很多情況下,沒有資金與硬體就只是紙上談兵意義不大。不是挑剔,不過如果要談論聲音工程,卻聽不到聲音?這似乎有點微妙? 

12789892_1122965854389362_1027652653_o

圖/專業聲音工程課程

  目前台灣實在太多太多太多大專院校與私人機構在講授聲音工程與相關數位影音技術,而現實當中,台灣一整年需要多少助理,其實略問略調查一下即可有數字,但目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流行音樂等相關音樂產業科系,在每年一批超越數百人的畢業人才,湧入這個生態圈,誰要來支撐產業鏈失衡的那端?

  說真的,從事音樂科技與音樂工程的人都是怪咖,他們就像是侏儸紀公園當中的恐龍一般,個個都擁有別人無法打破的利器與技能,然後會自行尋找出路。

  但台灣目前一年在艱困器材教室環境下所培養出來的眾多學生,那些大專院校前輩們以後能夠跟他們組成一個團隊一起前進嗎?或者有辦法承諾學生的任何未來嗎?又或者要怎麼控制在極度限制的環境下培育出來遠超過業界所需要的人才數量?

  老一輩的某間大學教授曾跟我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因此別想太多了,別把學生的未來背負在自己的身上。」總體來說,我不是一昧的打破與批判台灣的音樂產業教育,而是在觸及這樣一個變化多端,昨日正確今日可能改變的世界,除了一股腦地拼勁,資源與人脈才是最重要的。台灣的大專院校在盲目的增設科系趕上腳步之前,應該仔細審慎的想,究竟給的資源是否足以應付當前產業的脈動,而支撐的人脈是否能夠頂起當下的巨變? 

  不過當然的,如果你已經是身為一個已經坐上不停下列車的音樂學習學生,在踏出那步之前,你更需要先仔細審慎評估,自己能力是否已經足夠!還有自己清晰自己的方向!

太過侷限發展

  姑且不論古典音樂系所需要培訓的演奏能力與音樂背景基礎知識。

  我個人認為在教育的專業上,在不論學習做人、人格特質的培養、領導能力與待人處事等這些個人個性的發展,最急迫需要學習與瞭解的幾個主要項目:創新、評估與統整、分析、應用,再來才是最耗費時間的理解與記憶。因此在聲音教育上延伸,音樂與聲音領域的學生(包括老師!)應該要學習的是:基礎與進階聲音工程領域音樂科技領域的研發與展望全方位音樂作曲的創作美感的培養語音辨識之情緒延伸與應用結合心理治療等相關領域擴張聲音領域的結合與搭配如何幫助聲音產業更受這社會的重視聲音設計與創造音樂文創與聲音文化領域的保存聲音藝術的擴展與奠定... 等相關音樂與科技,音樂與應用實際上該拓展的跨領域區塊。

graphic-6-music-meets-technology1

圖/How music technology changed our life   

無法創意獨立式的自主學習與思考,限制了跟上新資訊的機會。

  記得我研究所時,一門環繞聲音設計課程當中,教授希望我們各自設計一首充滿日常生活周遭聲音的一首音樂設計,有點類似 Diego Stocco 的影片,不過是加上 Surround 的玩法。

  當時一位英國人同學直接插話打斷了教授的敘述,直接問他我們該如何使用軟體、軟體該如何操作等問題。我永遠都忘不了當時教授 Tim Howle 說了一句:我們討論作品當中的 Riff 和 Bridge,還有跨領域的應用就已經都時間不夠了,哪裡來的時間教你們軟體操作呢?

tim3web

圖/Tim Howle 

  我突然因此就領悟到能夠促使與誘發學生階段時的無限創意與想像,「這些」才是對於真正能夠拯救台灣聲音圈的方式與內容!正因為聲音工程非固定的死背並非即時需要的且無法活用知識、不是一個學期內塞了幾款不合乎時節的軟體教學、也不是軟體上的操作!

  當有一個大目標後,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自發性的去學習,他們成就感的滿足來自於目標的實現!那還需要那樣就像巨X電腦般的學程教育嗎?

  我認為現今,聲音在台灣的影音族群當中明顯較不受尊重的狀況,要能夠改變這根性,雖然透過教育是第一步,但如何改變生態才是問題。

  即便在民主教育制度之下,同樣的教育也不應該教出一樣的孩子,而影響的關鍵,老師 兩字所傳遞的訊息其實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其重量其實是並非如此簡易簡單可行的。舉例來說,當學生懂了 USB 是連接電腦的,SO WHAT?當 Thunderbolt 或未來的世界 Li-Fi 連接取代了 USB 然後呢?然後未來真正連錄音室都達到新 AES 規格或 Wireless 新技術後呢?解原理並培養出自我延伸的知識,遠比給予填鴨式的學習方法深刻。

 

LTE-WiFi-LiFi-House-Illustration

圖/Li-Fi 的世代

  別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在 2018 年的第一天,這世界唯一不會改變的事情就是每一天都在變。

  包括所有音樂教育者與音樂教育接收者,該學習的是如何跟上這個世界,並且超越這個世界。所有能夠使用 Google 在 30 秒鐘內就得到答案的都只能叫做常識,而非知識。  


  這一個 Ted Talk 並不是直接延伸至音樂,但卻與台灣的教育有關,我覺得說的非常得好,分享給各位。

BAL2-02延伸閱讀: 

配樂聲效製作之學生動畫製片常見的15個問題 

淺談配樂製作流程 

如果這是大眾對於音樂的現實看法與未來,身為音樂人該如何面對處置? 

Music Technology音樂科技是什麼? 

聲音的未來,Spatial Audio for 360  


此內容文章為Ted個人的經驗與長時間閱讀相關書籍綜合結果之撰寫,此部落格之用意是在於分享與推廣聲音工程的重要性與宣傳些屬於聲音的基本概念;歡迎來信指教或者幫忙轉貼宣傳與私訊相聊相關資訊以供教學助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游士昕Ted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